一、古代有没有诗人姓贶?
贶(kuang去声)姓,较少见姓氏。主要分布在河南安阳市区,其他天南地北各有其家族成员。其姓不过百人,据言均出一系,考据来自河南安阳市的贶祖述的父亲辈(金字辈)。
中文名
贶姓
读 音
kuang去声
属 于
较少见姓氏
主要分布
在河南安阳市区
目录
1 姓氏渊源
2 迁徙分布
3 先代世系
4 家谱文献
5 况氏人物
历史名人
历代进士
近代名人
现代人物
6 祠庙牌坊
1,宗庙
2,宗祠
3,专祠
4,名坊第
7 书院学校
8 名人故居
二、贶姓的的才人
张家瑞,99分家:出外吉祥,多才巧智,清雅伶俐,忌车怕水,晚年吉祥。瑞:英俊才人,多才荣贵,教育界大吉,成功隆昌,女人身瘦多厄。
三、贶姓的由来大家在哪里
贶姓与况、旷、夼、邝姓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,又不同义的姓氏。
况(Kuang况)姓源出有三:
1、出自姚姓,起源于周代,以封地名为氏。在周朝初年,舜的后人被封于况地(今山东省境内),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“况”作为姓氏,称为况氏。后来改为况,称况氏。
2、出自三国时期有蜀国名人况长宁之后。据《蜀志》载:“汉有况长宁。”他的后代就沿袭况姓,称为况氏。
3、出自由黄姓所改。明代苏州知府黄钟,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,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。帝感其敬祖,不仅允许他改姓,还特意奖励了他。黄钟就成了况钟,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。况氏的人原多在四川,原汉蜀之地,但在明清之时,多出现在江西,江苏一带。
得姓始祖:况长宁、黄钟(况钟)。从历史资料上考证,况是“况”的俗字,我国有姓况的人,也有姓况的人。况氏和况氏,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,但论起源流,确相通脉,原来是一家人。我国的况氏家族,主要有二支源流组成。一支是“以王父字为氏”,这支况氏发祥于距今1700多年前的四川,是三国时期蜀汉名人况长宁的后裔,故况长宁就是蜀地况姓的始祖。始于四川的况氏,到元、明之际,却大量出现于江西省境内,并且以江西为中心。还有一支则是“改姓而来”。据《姓氏考略》记载,到了明朝永乐年间,被称为千古良吏的典范的苏州知府况钟,本来不姓况,是由黄姓改成的,这样看来他就是另一支况姓子孙的祖宗。
二、迁徙分布:况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据《新编况氏族谱》(续民国《续江西谱》)记载,况姓始于周朝始祖受封于况,以封为姓。封地在今山东省境内,其后代以封地名为氏姓,称况氏。另一支况姓起源于三国时候,有个名人叫况长宁,他就是况姓的始祖。况长宁是四川人,所以见于古书记载的况姓,起先都见于四川,而到了元朝,明朝时候,况姓有许多见于江西了,说明有一支况姓由四川迁居到了江西。那时江西也是个文人墨客集萃之地,况逵、况文、况真、等人,就是江西的才学出众之人。现况姓主要分布在江西上高县、高安市,靖安县。况姓另外一支来源是;是我国古代三大清官之一,况钟,况钟是江西靖安县人。况钟本姓为黄,是后来才该为姓况的。从况逵、况文、况真、况暹、况叔祺等名士的事迹,便可以一目了然。这个以江西为中心的名姓,到了明朝永乐年间,又增添了新的血液,这就是黄氏的易姓。从历史资料上考证,况是“况”的俗字,我国有姓况的人,也有姓况的人。况氏和况氏,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,但论起源流,确相通脉,原来是一家人。况姓望出九江(今江西省九江市)。
三、历史名人——
况钟:即黄钟(1383-1443),字伯律,靖安人。明成祖时出任苏州知府,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。为政务锄豪强,植良弱,举利除害,不遗余力,甚称良吏,与海瑞齐名。后来他秩满当迁,郡民二万余人主动向朝迁上表乞留,因此,皇帝特诏留任。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,皇帝感其敬祖,不仅允许他改姓,还特意奖励了他。黄钟就成了况钟,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。
况叔其:明朝浙江人,嘉靖年间对古代的文字、器物、制度等等都有研究,他做官不忘学问,读遍这方面的古书,又拜访了不少收藏家,见到不少古代器物,再结合书本,写成了一本名著叫《考古辞宗》。
况周颐:字夔笙,号蕙风,原名周仪,广西省临桂人。光绪举人,官内阁中书。著有《蕙风词话》等。
四、郡望堂号1、郡望:九江郡:九江秦属九江郡(今江西省九江市),汉为柴桑、浔阳两县地。晋置江州,隋改九江郡。唐复江州,宋因之。明、清均为九江府治。自南唐以后至明、清,县治德化,1913年改为九江县。1917年设市。
四、贶姓的姓氏渊源
贶(Kuang况)只分布在河南安阳市区的贶姓,源于清朝后期,不过百年历史,人口只有几十人,源流和迁徙失考。据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科学院抽样调查数据显示,“山”(音“亚”)、“死”、“难”、“贶”是最小的四个姓,其中人数最少的“贶”姓人数不过百人,荣登“中国最小姓氏”榜首。专家认为,贶姓的贶字,是况姓况字的因误写形成。所以,贶姓是况姓的一个支系。
况(Kuàng )姓与邝姓、旷姓、夼姓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,又不同义的姓氏。从历史资料上考证,况是“况”(左边是三点水旁)的俗字,中国有姓况的人,也有姓况的人。况氏和况氏,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,但论起源流,确相通脉,原来是一家人。出自姚姓。起源于周代,以封地名为氏。在周朝初年,舜(黄帝的第八代子孙)的后人虞公烈被封于况地(今山东省境内),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“况”作为姓氏,称为况氏。据清道光二十年(1840)(湖南邵阳)《况氏续修族谱》世系总图载。”受姓始祖烈,为虞国君之子,封于况,食邑浙之永康郡,谥文简,厥后以国为氏。“况烈公是况氏始祖,他死后,周王赠其溢号“文简”。自古以来,帝王美谥无过于文、武,大臣之谥极于文、正。古曰:“经纬天地曰文, 道德博闻曰文, 学勤好问曰文, 慈惠爱民曰文, 愍民惠礼曰文, 赐民爵位曰文 ......一德不懈曰简, 平易不訾曰简。”由其溢号,可知烈公生平事迹。由烈公以后,代有仕者,或袭职拜爵,或科甲受封,荣宗显达者历历难以枚举,不过观其大略而书之,七世荣公为秦相,因上疏不用屏其国。未几,汉兴复归于国,改封荣国公,由荣公以下,十四世况长宁公三国时期仕吴,至十八世况昌伯公仕隋拜谏议大夫,后,唐贞观间封开国侯,二十五世况鼎公,仕唐拜水南伯爵,三十二世况吉公拜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,况兴公仕至给事,三十三世况玉公仕至国子祭酒,三十四世况政公拜河东节度使,况敏公拜经武要略,三十六世况钦公拜观察御史,三十七世况森公仕宋拜枢密院赠刑部侍郎,况淳公历观文殿大学士。三十八世况茂枝公仕为兵部司马,况辅公袭封光禄大夫,四十一世况荣华公拜永宁知州,况成公授池州郡守,四十二世况章公,拜佥都御史,四十三世况旭公仕明拜宗人府丞。四十九世况钟公仕明,由礼部郎中至苏州知府。五十世况珍公拜福建按察司。五十三世况璟公拜苏州知州,况照公拜大理寺丞,况一经公拜连州知州,五十五世况维垣公拜吏部考功司,况奎琳公,明嘉靖时任安徽太平县知事,至后况叔褀公拜贵州提学,况汝霖公仕清... ... 以至“词圣”况周颐,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况开田、况玉纯。至当今社会,况氏人才济济,涉及各个领域不乏佼佼者,不胜枚举。自成姓以来,汉代迁往庐江郡。南北朝前徙迁新吴(今江西奉新),始居水北(今奉新干洲镇一带)、后析居水南(今赤田虬岭一带)、再分居新建西山(今安义向坊)。自宋以后迁江西的药湖、青城(大塘)、云冈、龙冈等地。明清时期,况氏已散居江西,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山东、广西、广东、浙江、江苏、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贵州、河南、河北等地。至今已遍布包括港、澳、台等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乃至海外。得姓始祖烈公
五、我妈妈姓贶,请问姓贶的来历!!!
是“况”的异体字,又可以写作“兄贝”。
况(Kuàng 况)姓源出有三:
1、出自姚姓,起源于周代,以封地名为氏。在周朝初年,舜的后人被封于况地(今山东省境内),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“况”作为姓氏,称为况氏。后来改为况,称况氏。
2、出自三国时期有蜀国名人况长宁之后。据《蜀志》载:“汉有况长宁。”他的后代就沿袭况姓,称为况氏。
3、出自由黄姓所改。明代苏州知府黄钟,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,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。帝感其敬祖,不仅允许他改姓,还特意奖励了他。黄钟就成了况钟,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。况氏的人原多在四川,原汉蜀之地,但在明清之时,多出现在江西,江苏一带。
得姓始祖:况长宁、黄钟(况钟)。从历史资料上考证,况是“况”的俗字,我国有姓况的人,也有姓况的人。况氏和况氏,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,但论起源流,确相通脉,原来是一家人。我国的况氏家族,主要有二支源流组成。一支是“以王父字为氏”,这支况氏发祥于距今1700多年前的四川,是三国时期蜀汉名人况长宁的后裔,故况长宁就是蜀地况姓的始祖。始于四川的况氏,到元、明之际,却大量出现于江西省境内,并且以江西为中心。还有一支则是“改姓而来”。据《姓氏考略》记载,到了明朝永乐年间,被称为千古良吏的典范的苏州知府况钟,本来不姓况,是由黄姓改成的,这样看来他就是另一支况姓子孙的祖宗。
二、迁徙分布
(缺)况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据《新编况氏族谱》(续民国《续江西谱》)记载,况姓始于周朝始祖受封于况,以封为姓。封地在今山东省境内,其后代以封地名为氏姓,称况氏。另一支况姓起源于三国时候,有个名人叫况长宁,他就是况姓的始祖。况长宁是四川人,所以见于古书记载的况姓,起先都见于四川,而到了元朝,明朝时候,况姓有许多见于江西了,说明有一支况姓由四川迁居到了江西。那时江西也是个文人墨客集萃之地,况逵、况文、况真、等人,就是江西的才学出众之人。现况姓主要分布在江西上高县、高安市,靖安县。 况姓另外一支来源是;是我国古代三大清官之一,况钟,况钟是江西靖安县人。况钟本姓为黄,是后来才该为姓况的。从况逵、况文、况真、况暹、况叔祺等名士的事迹,便可以一目了然。这个以江西为中心的名姓,到了明朝永乐年间,又增添了新的血液,这就是黄氏的易姓。从历史资料上考证,况是“况”的俗字,我国有姓况的人,也有姓况的人。况氏和况氏,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,但论起源流,确相通脉,原来是一家人。况姓望出九江(今江西省九江市)。
三、历史名人
况 钟:即黄钟(1383-1443),字伯律,靖安人。明成祖时出任苏州知府,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。为政务锄豪强,植良弱,举利除害,不遗余力,甚称良吏,与海瑞齐名。后来他秩满当迁,郡民二万余人主动向朝迁上表乞留,因此,皇帝特诏留任。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,皇帝感其敬祖,不仅允许他改姓,还特意奖励了他。黄钟就成了况钟,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。
况叔其:明朝浙江人,嘉靖年间对古代的文字、器物、制度等等都有研究,他做官不忘学问,读遍这方面的古书,又拜访了不少收藏家,见到不少古代器物,再结合书本,写成了一本名著叫《考古辞宗》。
况周颐:字夔笙,号蕙风,原名周仪,广西省临桂人。光绪举人,官内阁中书。著有《蕙风词话》等。
四、郡望堂号
1、郡望
九江郡:九江秦属九江郡(今江西省九江市),汉为柴桑、浔阳两县地。晋置江州,隋改九江郡。唐复江州,宋因之。明、清均为九江府治。自南唐以后至明、清,县治德化,1913年改为九江县。1917年设市。
2、堂号(缺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【况姓宗祠通用对联】
〖况姓宗祠四言通用联〗
言称君子;
民号青天。
——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人况长宁,曾说:“临事小心谨慎,靠好计谋成功。蜀是小国,所规划、所图谋的,在于固守和打仗。”人称君子之言。下联典指明代江西靖安人况钟,字伯律,小吏出身,永乐年间历任礼部主事、郎中。宣宗、英宗时出任苏州知府十三年,严惩贪;吏,与巡抚周忱奏请减免江南赋税。创立“纲运簿”,设置“济农仓”。兴利除害,不遗余力,百姓称他为“青天”,任职期满时,苏州两万多人请求他留任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〖况姓宗祠七言通用联〗
考古辞宗留芳远;
云岩书院播惠长。
——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明代考古学家况叔其,浙江富安人。官至贵州检学佥事,精于考古,有《考古辞宗》传世。下联典指元代光泽令况逵,庐江人。有用世志,亲自为诸生讲学,建有云岩书院。
锄豪强,民乞留任;
决冤狱,人称神明。
——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明代礼部郎中况钟,字伯律,靖安人。出任苏州知府后,锄豪强,扶良弱,兴利除弊,不遗余力。正统间秩满当迁,郡民二万余人乞留。诏进二秩留任,后卒于官。下联典指明代御史况文,字厅奎,高安人。谳决冤狱,人称神明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〖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〗
复任兴歌,诚清献无愧;
临事而惧,讥费讳不知。
——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。下联典指况姓始祖之一,三国时蜀国名人况长宁事典。
姓氏谱弦歌,韦白以来成别调;
功名起刀笔,萧曹自古是奇才。
——清·梁章钜撰况姓宗祠通用联
此联为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钜撰题江苏省苏州市(明代苏州知府)况钟祠联。况钟,靖安人。为明代著名清官,与海瑞齐名。上联典指他改姓之事,以唐代先后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、白居易作比,盛赞况钟有政声、民望。下联典指况钟出身于刀笔吏,与西汉萧何、曹参作比,赞颂况钟德才功绩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中国人民解放军况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】
况开田少将
况开田(1912-1983),江西省莲花县人。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。同年加入中国共
产主义青年团。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。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红3军团特务营政治处宣传员,红一方面军供给部会计、财务科副科长、会计科科长,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供给部会计科科长。参加了中央苏区反“围剿”和长征。
抗日战争时期,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供给部部长,冀察军区供给部部长,冀察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供给部部长。
解放战争时期,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政治委员、政治委员,第19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。参加了绥远、太原、兰州等战役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,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第6分部部长兼政治委员,第3分部政治委员,志愿军财务部部长。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。任济南军区后勤部第一副部长、部长,济南军区司令部顾问,济南军区顾问。
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荣获二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、一级自由独立勋章。1983年1月3日逝世,终年71岁。
况玉纯少将
况玉纯(1913-1989),湖北省黄安(今红安)县人。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30团营部书记。团政治处秘书长,第30军88师政治部秘书长,89师264团营政治教导员。参加了长征。
抗日战争时期,任八路军129师第2兵站站长,骑兵团教育股股长、团政治处主任,团政治委员、团长。
解放战争时期,任冀鲁豫军区第9分区副司令员,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21旅旅长,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,独立第1旅旅长,第二野战军17军49师政治委员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任中共贵州独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、后方工程建筑部副部长、营房管理部政治委员、营房部部长、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政治委员。
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。荣获二级八一勋章、二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。1989年4月18日日逝世,终年76岁。
六、贶姓氏有多少人呢?
贶姓氏有几十人。贶姓是最少的姓氏之一,在现有的人口统计中只有几十人,连100人都不到。贶姓,极少见姓氏。主要分布在河南安阳市区,其他包括邯郸,南阳,济源,石家庄、北京、上海,鹤壁等地各有其家族成员。其姓不过百人,均出一系。
贶姓渊源
贶分布在河南安阳市区及全国部分地区的贶姓,源于约1860年前后的清朝后期,不过百年余历史,现存人口只有几十人,源流和迁徙失考。
据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科学院抽样调查数据显示,𡶦、死、难、贶是最小的四个姓,其中人数最少的贶姓人数不过百人,荣登中国最小姓氏榜首。专家认为,贶姓的贶字,是况姓况字的因误写形成。所以,贶姓是况姓的一个支系。
贶姓与邝姓、旷姓、夼姓是四种同音而不同字,又不同义的姓氏。从历史资料上考证,况是贶的俗字,中国有姓贶的人,也有姓况的人。贶氏和况氏,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,但论起源流,确相通脉,原来是一家人。出自姚姓。
起源于周代,以封地名为氏。在周朝初年,舜的后人虞公烈被封于况地,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况作为姓氏,称为况氏。

